糖尿病的中醫觀點與減重飲食要點(本文同時刊登於中華癌症康復協會刊物)

 

糖尿病的發生與胰島素有關,胰臟是胰島素的製造工廠,當胰島素的分泌量不足或者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出問題,無法將血中的糖分儲存成肝醣,就會造成血糖升高,無法被吸收的血糖再經由尿液排出因此稱糖尿病。

 

糖尿病有分為先天型與後天型兩種,先天型又稱為第一型、幼年型,通常年輕即發病,起因於先天遺傳以及自體免疫異常,導至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被破壞,胰島素分泌大量減少,必須終生注射胰島素,所以又稱為或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後天型的糖尿病又稱為第二型或成年型,多半發生於四十歲之後,通常與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肥胖有關。

 

糖尿病在中醫稱為「消渴症」,主要的形成原因是陰虛燥熱。陰是體內的精華物質,陰液的功能是要滋潤、濡養人體的各個臟腑器官。陰液過度消耗時,陰陽不平衡會造成陽亢,出現虛熱、盜汗、口乾、睡眠不佳等躁熱的症狀。陰虛形成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年歲漸長,身體精華物質漸漸的減少,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生活作息混亂、熬夜,加上飲食不知節制,又喜食甜食及燒、烤、炸、辣等辛熱食物,導致陰液提早被消耗,後天型的糖尿病就是一個例子。

 

消渴症,初期的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的症狀,依據病症與病情輕重不同,中醫又將消渴症分為上、中、下三消:

 

上消:初期糖尿病屬「上消」,初期症狀不明顯大多數為:吃多、喝多、尿多(三多症狀)、口乾舌燥等,有可能伴隨體型肥胖,中醫病因屬於燥熱傷肺,治療以生津止渴、清熱潤肺為主。

 

中消:若血糖控制不佳,則糖尿病症狀惡化稱為屬「中消」,這個時候的症狀為:多吃易餓、體重反而減輕、口苦、口臭、便秘等,中醫病因屬於「胃火消中」的證型,或者是容易飢餓、飲食不多、體重減輕、疲勞倦怠等「脾胃氣虛」的證型。這個時期必須根據不同症型,斟酌用藥。

 

下消:當糖尿病很嚴重時,會伴隨腎臟病變,中醫稱為「下消」,症狀包括:極度消瘦、小便多而渾濁或有泡沫、水腫、腰膝痠軟等。這個時期的治療必須以補腎為主,兼以滋陰、活血等用藥。

 

糖尿病如果控制不佳,長期下來會因為血管病變造成眼睛、神經、心臟、腎臟等多重器官的損害,為什麼糖尿病容易產生血管病變?西醫認為持續高血糖和糖化蛋白質會使得微血管壁變薄及微血管阻塞。當微細血管阻塞視網膜就會形成視網膜病變進而影響視力。阻塞腎臟則成為腎臟病變,出現蛋白尿、腎功能不良及高血壓等症狀,中醫的下消很類似西醫糖尿病腎病變的狀況。影響到神經就會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出現四肢出現有震顫、麻木、燒灼等異常感覺,而下肢還可有感覺及反射功能的異常。若引發的自主神經病變會出現陽痿或心臟博動異常血糖如果長期控制不佳甚至會導致失明、中風、心肌梗塞、尿毒症、截肢等嚴重後果,極高或極低的血糖也可導致急性的昏迷,因此糖尿病又稱為「隱形殺手」,必須控制好血糖並做好體重控制,才能避免這些併發症發生。

 

後天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在初期體重過重的情況,適當的控制體重可以改善糖尿病的症狀,如果血糖輕微偏高,減重可以使血糖恢復正常;如果已經開始口服血糖藥,減重可以減少口服藥的劑量,但是糖尿病患者減重又擔心會血糖過低,發生盜汗、手抖、四肢無力等症狀,所以減重過程需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

 

糖尿病減重控制血糖的小撇步

 

多吃低GI食物:低GI食物是指不容易讓血糖升高的食物。但是食物種類這麼多,怎麼記得住所有食物的GI值?對於食物的GI值只要記得一個觀念,越是經過加工、精緻、有糖類添加的食物GI值越高,保持食物原形的食物GI值越低。低GI值的食物包括:香菇、金針菇、海帶、雞蛋、菠菜、青江菜、高麗菜、大白菜、小黃瓜、芹菜、茄子、青椒、竹筍等等。

 

澱粉類食物的攝取宜少量多餐,避免血糖不穩定:澱粉類的低GI食物有地瓜、芋頭、五穀燕麥飯、糙米飯、玉米、馬鈴薯等,建議減重患者盡量在早餐食用、午晚餐則要少吃澱粉。

 

避免甜食攝取:蛋糕、餅乾、精緻甜食、各種含糖飲料、巧克力等等,會增加體內胰島素,造成血糖控制紊亂。

 

並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適合運動,如果血糖超過300mg/dl,或者血液中酮體超過240mg/dl,運動反而對身體造成壓力,因此任何年齡的糖尿病患者要進行運動前最好先諮詢醫生。

 

血糖控良好而且沒有酮酸血症的患者才適合運動,每週可以做4-6次的運動,每次維持20-60分鐘低強度至中強度的運動,如快走到有點喘,輕微流汗,但仍可以與人交談的程度。

 

不要長時間的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的情況,運動之前可以先補充高纖榖棒。如果真的發生頭暈、冒冷汗、怕冷虛弱等低血糖的狀況,則要立即補充糖分,隨身攜帶10-15克的葡萄糖,或5-6塊的方糖即可快速穩定血糖。

 

 

本文由羅珮琳醫師根據臨床經驗所撰寫,如需轉載請先先告知並且著名出處與作者,以維護羅醫師的著作權。

 

本網站內容僅供交流參考。

 

為遵守醫師法規定,關於醫療部分不提供線上諮詢與診斷。如有需要請至診所諮詢,謝謝!

 

 

share me!